王成勇
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与示范项目负责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兼任教育部机械类课程教指委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广东省微创手术器械设计与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MisIMT)主任、广东高校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IMT)主任等。
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设计与难加工材料加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若干研究成果获得产业化应用。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各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2014年)2项,2021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成思源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任广东省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包装工程》杂志编委等职务。
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创新方法等方面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主编出版教材7部。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以及《创新方法》省级一流课程、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9项,曾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傅惠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工业工程》主编;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城市物流规划研究院咨询专家;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广东省车联网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车联网标准专家委员会 委员;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项,省部级及其他政府咨询课题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学术研究方面,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境外高校的研究团队,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与紧密合作,围绕大规模生产与运输系统运作最优化、车联网数字孪生系统建模与仿真、网络流控制优化问题,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技术研发方面,与广州、深圳等地运输管理部门、重要研究机构及知名企业,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围绕城市运输服务大数据分析与多模式调度仿真,联合多家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基于复杂路况感知与客流大数据的多模式公交调度技术研究”登记为广州市科技成果;围绕交通枢纽站场、大型服务型建筑物行人组织优化与仿真,开展安全可控的仿真系统自主开发与应用术。科研方向:生产与运输系统运作管理、大数据分析及应用、车联网系统建模与仿真。
担任《Transportatio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华南理工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吴柏生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在结构静动力重分析、非线性振动、结构稳定性等方向开展了持续多年研究,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发表的SCI论文被他引1800余次。先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刘江文
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华南理工大学轻工学科工作,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硕士生导师,2015年入选首批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调入广东工业大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央军委装备预研项目1项(国家级),以第一发明人获电加工领域美国专利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0多项,其中部分专利已转让企业实施,发表本领域Top期刊论文多篇,并应邀与CIRP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的B. Lauwers教授,清华大学(台湾新竹)第15任校长、国际材料暨制造工程学院院士贺陈弘教授等学者共同编写出版了先进制造领域的英文专著1部。
谢小柱
教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激光微纳加工和微纳3D打印技术研究,主要面向电子制造领域的光电、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开展激光加工基础理论与方法、加工过程建模仿真与检测技术、微纳3D打印技术等研究。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及企业委托项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其中SCI/EI论文30多篇,JCR一区20篇,TOP期刊10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20余件。